写作是在山下想山上,从泥泞看阳光,步步为营,没有捷径可走

   日期:2021-07-02     文章发布:文章发布    网络转载:生活号    
核心提示:之前在看头条的付费专栏的时候,看到很多“教写作”或者教“青云奖”的付费专栏,配上月入过万等等煽动性的词汇,购买者数量还挺可观。 我最初看到的时候,还挺吃惊的,写作也可以教吗? 我回忆了一下20来年的写作历程,从小学开始,作文课我都基本都不听,因为我一直作文都写得挺好,不过身边大部分人的写作启蒙都是小学的作文课。 我的观点是: 写作是教不了的。 为什么呢?因为写作的基础技巧,不需要特别的去学习。 比...
移动站源标题:http://mip.pi1688.com/news/item-22948.html

之前在看头条的付费专栏的时候,看到很多“教写作”或者教“青云奖”的付费专栏,配上月入过万等等煽动性的词汇,购买者数量还挺可观。

我最初看到的时候,还挺吃惊的,写作也可以教吗?

我回忆了一下20来年的写作历程,从小学开始,作文课我都基本都不听,因为我一直作文都写得挺好,不过身边大部分人的写作启蒙都是小学的作文课。

我的观点是:

写作是教不了的。

为什么呢?因为写作的基础技巧,不需要特别的去学习。

比如基本的文体结构,遣词造句,这个最初的小学作文课好好听,或者没好好听的去听一些免费的公开课,是很简单的。

但是写作易于上手却难于精通,写作本身是一个艺术创作,与绘画、音乐、电影是一样的,只是门槛相对比较低,人人都可以写点文字,但不是人人都能画个像样子的画。

所以有教画画的,却没有教创作的。

写作想写好很难,就跟其他艺术是一样的,本质是创作,用自媒体语言说是“输出”。

什么叫输出,就是把你的人生阅历,知识,技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和节奏灌输给别人。

这里面占决定性因素有两个:“内容”与“方式”,内容就是你的核心观点,取决于深度与广度,方式就是表达内容的手段与技巧。

内容

很多人觉得自己的文章不能写长,很容易没话说。

比如小学时候,对于500字作文,我们经常要写一些废话去凑。

这就是深度与广度的问题,一个有深度广度的文章是你想写长就写长,想精简就精简的。

最后大繁化简反而比写长要难很多。

自媒体行业,写专业领域的可以写的很好,走深度路线,在专业和细节挖掘。

但是广度一样可以展现,很多人苦于自己的阅历和知识面的有限,没办法展开。

打个比方,我之前看公众号“理想国”,一个作者写“金庸作品”主题,我看下来,感觉他本身只是金庸的普通读者,并不是每本金庸作品都精读了好几遍的狂热读者。

但是他可以从乔峰说到家国天下,从韦小宝去救俄国苏菲亚公主说到罗曼诺夫王朝,从天龙八部说道佛教教义,从令狐冲说到酒文化,在各领域展开论证。

这就是知识广度的魅力,所以我认为一个好的作者分为两种:

1.专业深度型,比如经济学、哲学、历史、心理学等等都可以从单一层面论证世界上所有问题,这是“一力降十会”,作品偏学术,用户粘性高。

2.广度增知型,通过自己比较广的知识储备从各个角度论证一件事情,多元化带来知识普及,这是“融会贯通”,作品偏趣味,用户范围广。

当然,也有两者兼有的,对于这种我是很佩服的,这就演化出了“高度”。

方式

说完内容了,再说“方式”,内容是通过阅历,读书来提升的,方式就更没有捷径,只能通过大量的练习与修正来提升。

文章的展现方式多种多样,有严谨的“论文体”,有跳脱的“戏说”,口语化的“吐槽”,太多了就不一一展开。

我说一个例子——咪蒙,虽然在自媒体界名声很不好,但是她的文字功底是极强的,她在做自媒体之前写过一本书叫《圣人请卸妆》,用现代化的风趣语言说历史上的名人。

不说内容,只说表现方式,展现的文字功底之强,知识储备之深厚,是配得上自媒体大佬这个头衔的,而书的结尾有大量的史实硬货的参考材料。

所以,只要是一个好的作者,无论他想表达什么,表达的技巧一定是高超的。

需要注意的是,你无论用什么方式表达,切莫不要让别人不舒适或者觉得晦涩,在互联网时代“阅读体验”是非常重要的。

文章与论文不同,论文是写给专业的人看的,不需要取悦任何人。

文章是写给大众看的,传统文学可能还有有一些甄别,但自媒体自带属性就是:取悦大众。

白居易念诗给老奶奶听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。

这一点很多专业型作者会忽略,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高,容易“自嗨”。

把所有的专业词汇都堆砌到文章里,写完还很满意,但是读者不买账,作者就很委屈,我这么专业,读者不懂我,这届读者不行。

要记得一点,一个真正优秀的专业人士,是能做知识普及惠及大众的,你要明白你的东西是给谁看的。

方式的重要性

我是互联网出身,在两家超大型软件公司都从事过市场工作,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。

当我入职后跟研发部门索要展现给客户的PPT的时候,瞬间就傻眼了,长达40多页的PPT,通篇讲的都是架构,传输模式,技术手段,顶层设计。

但是用得上PPT的时候,都是在面对客户的市场部门和业务部门,他们这个东西,谁看得懂?谁想看?

市场业务部门的思维是“能做到什么”,而技术部门的思维是“我要怎么做”

而用户与客户的思维是:“为什么是你”。

不论结果的努力都是瞎胡闹。

我问研发的技术经理:“你这PPT通篇也没说咱们的产品到底能实现什么效果啊?”

可爱的技术经理告诉我:“咱们这么牛逼的技术细节一看不就知道了嘛。”

抱歉,我真的看不懂,我花了3天时间,反复跟研发人员沟通,来“翻译”这些技术语言,这是一个从不说人话,到说人话,再到说悦耳的人话的过程。

专业性的作者要做的就是这件事,要把自己的知识储备“翻译给别人听”。

本质上,说服,就是把你的观点用别人能接受的方式灌输给别人。

广度型的作者呢,问题和专业型的相反,我看过很多简单分段,语言特别口语化,内容很有趣的作者,比如说几年前的“少林修女。”文字平实简单,但是引人入胜。

不过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一点,把文章写成了“大白话”和“片汤话”,这就是对文字的掌控能力欠缺。

文字掌控能力提升没有快捷的通道,唯有多读多写。

自我修正

你是自己的最好的读者,自己的文章自己要多看。

很多时候,我们隔一段时间看自己的文字就很想删除,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。

但是真正写的好的文章,无论过了多久,自己读起来也会觉得不错,所以当我们觉得读不下自己文字的时候要找原因,是立论太单调了,还是论据太矫情了,或是表达的不够好。

自我修正是最快速提高的方式,同时多也要多学习优秀作者的表现方式。

我小时候的启蒙读物是郑渊洁老师的《童话大王》,现在这本书刊看来是实实在在的成年人文学,但是很多小朋友都看的进去,因为文字很浅,故事很有趣,立论却很深邃。

我可以说,所有的文字创作者上至诺贝尔、普利策奖获得者,下至普通自媒体,写作都是从“模仿”开始的,但是模仿不是抄袭,而是“消化”与“吸收”。

每个人的文风都不是一成不变的,好的作者会不断地细微的调整自己,慢慢形成一种文风,千万不要一会学毛姆一会学鲁迅,这样很难形成自己的风格。

说道最后,我要说下今天要说的主题,“写作是教不了的”,不过我补一句“写作是可以辅导的。”

写作的基础部分是可以教的,提高部分要靠阅读和练习,也简单,比如先定个小目标,一个月读个100万字,再写个10万字。

这个时候呢,各位教课老师就有辅导功能了,他们本身作为一个优秀作者,可以对你提出很有用的意见和点评。

这话说的我也有点违心,让读者来评判是最好的,因为这是你最直接面对的人,自己去思考比别人指导来的更重要。

但是很多人在早期可能没办法得到比较多的评论与阅读,所以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。

一定要明白,对方是“辅导你”,不是“教你”。

结语

在最后,我聊一下青云奖,我在头条写了2个月拿过的青云奖只有6次,跟很多高手比起来太少了。

不过我认为青云奖目前的规则还算比较正常,得奖的都是一些内容充实,文笔也过硬的作品。

但是呢,文学作为一个艺术性的东西,很难有标准去界定,既然评奖就会有规则,好的文章结构是有最优解的,所以有很多人批“青云体”这件事。

事实上,只要你的结构完整、缜密、流畅,是什么体不重要,通常他们都殊途同归。

另外既然是评奖,一定是人为评审,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,尤其是一定文字高度的评审们,都会有自己的个人风格,所以有些我们认为写得好的没评上,写得一般的却得奖了。

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特。

但是好的作品,是一定会被认可的,好的作者即使这篇不获奖,下一篇也会获得,命运中带着偶然却又是必然的。

免责声明: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!(留言删除
 
 
更多>同类行业

同类新闻
最新资讯
最新发布
最受欢迎
网站首页  |  黄页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生活号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API推送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