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当代散文鉴赏(现代散文鉴赏辞典)

   日期:2022-05-02     文章发布:文章发布    网络转载:生活号    
核心提示:昨日与友人闲聊,邀其到我老家沂南县竹泉村等地游览。她说,曾去过,风光的确不错! 想起她是齐文化学者,便又推荐沂水县的纪王崮。此崮是典型崮貌风光,号称“沂蒙七十二崮”之首,且2012年至2013年在崮顶发现多座春秋古墓,都是王侯规格,重大考古发现一时轰动全国。这次考古也证实,纪王避乱于崮并非只是古老的传说,甚至有专家断定,纪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堡国家。 听到此处,友人立即给我讲了“食鱼无反、勿乘驽...
移动站源标题:http://mip.pi1688.com/news/item-210832.html

昨日与友人闲聊,邀其到我老家沂南县竹泉村等地游览。她说,曾去过,风光的确不错!

想起她是齐文化学者,便又推荐沂水县的纪王崮。此崮是典型崮貌风光,号称“沂蒙七十二崮”之首,且2012年至2013年在崮顶发现多座春秋古墓,都是王侯规格,重大考古发现一时轰动全国。这次考古也证实,纪王避乱于崮并非只是古老的传说,甚至有专家断定,纪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堡国家。

听到此处,友人立即给我讲了“食鱼无反、勿乘驽马”的成语。心中暗忖,不亏是齐文化学者,没想到一个柔柔弱弱的女子心里还有那么厚重的文化,不禁对其增加了几分尊敬。

结束闲聊后,立即从网上查阅这个成语,想及时补上这一课,也满足一下好奇心。不查则以,越查越觉得有意思,越查越有一些疑惑,如同旱季在深山中突然发现一处细泉,便马上兴奋地挖掘起来,看看这泉到底能有多大水量,能灌溉多少饥渴的禾苗,能供多少人畜饮用。

现在,先把从百度查得的《晏子春秋》的一段原文照录如下:

景公游于纪,得金壶,乃发视之,中有丹书,曰:“食鱼无反,勿乘驽马。”

公曰:“善哉!知苦言,食鱼无反,则恶其鱢也;勿乘驽马,恶其取道不远也。”

晏子对曰:“不然。食鱼无反,毋尽民力乎!勿乘驽马,则无置不肖于侧乎!”

公曰:“纪有书,何以亡也?”

晏子对曰:“有以亡也。婴闻之,君子有道,悬之闾。纪有此言,注之壶,不亡何待乎!”

现将其译成白话文:

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景公,有一次到纪国故地游览,得到了一只华美的“金壶”(实为铜壶)打开一看,里面藏有一纸丹书(用丹砂写的字),上写着两句格言:“食鱼无反,勿乘驽马。”

齐景公感慨道:“这话说得好啊!堪称箴言。吃鱼不翻鱼身,是因为讨厌鱼的腥气太重;出门不骑劣马,是嫌弃劣马不能走很远的路。”

晏子对景公说:“吃鱼吃一半,不翻吃另一半,是不要竭尽民力;弃用劣马,是告诫不要在身边安插品行不端的小人。”

齐景公便反问晏子:“纪国有这样好的格言,为什么还灭亡了呢?”晏子回答说:“亡国是有原因的。我听说,君子有了正确的学说和主张,要高高地挂在街巷的大门之上,照着去做;纪国虽有丹书格言,却装在大金壶里不去实行,不亡国还等什么呢?”。

这个寓言,有情节,有内涵,寓意深刻,特别是君臣一问一答,也体现了各自的见识和格局,晏子借机讽喻,劝诫君王要以民为本,珍惜民力,要亲贤臣远小人,有了好的政策,要广告天下,并要抓好贯彻落实。一个聪明智慧的贤相能臣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。

在为寓言故事点赞的同时,我对他们君臣关于“食鱼无反”的理解有些不同的看法,不吐不快。

首先,“食鱼无反,则恶其鱢也”。把鱼已经吃了一半,把剩下的那一半翻过来,能有多么大的腥气味?齐景公竟然说,不翻另一半的原因是嫌弃鱼的腥!齐景公的这个思想见识和逻辑推理未免太牵强了!

晏子将“食鱼无反”理解为,告诫为政者不要贪得无厌,耗尽民力。即在晏子看来,留一半不翻是为了节约。但鱼不是别的东西,如果吃了一半,另一半不吃,剩下的也不好保存,既然不好保存,留下岂不更是浪费?浪费了才是耗尽民力呢!晏子虽是借题发挥,进行讽喻,但此种引申发挥也有些勉强。如果晏子的意思是,留下另一半给老百姓吃,要心中始终想着百姓,更能说明晏子仁德。当然,如果在吃鱼之前,就先留下一面(半)给百姓,那晏子及纪国的先人的民本思想就更体现得淋漓尽致了,因为“现在”给老百姓吃的,毕竟是君王大臣们吃剩下的。当然,我们不能对古人要求太高,毕竟这样的境界,在当今也难能可贵。

我对“食鱼无反”则有不同的看法。“食鱼无反,勿乘驽马”中的“无”和“勿”,虽然都有否定的意思,但语义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。“勿”是“不要”的意思,就是告诫走远路,不要骑劣马。“无”则是“不”“别”或者“没有”的意思,这里有经典文言文例子:“黔无驴,有好事者船载以入” ,这里的“无”是动词“没有”的意思;“硕鼠硕鼠,无食我麦”,这里的“无”是副词“不要”和“ 别”的意思。

“食鱼无反”真正的意思是,吃鱼吃了上面后, “不要” “翻”过来下面。显然,不翻是一种严重浪费现象。据笔者观察,在现实生活中此种情况还真是不少见,尤其是在公款消费中。按照我们中国人酒席的规矩,鱼,一般都是最后一道菜,在这个时候,人们已经基本酒足饭饱了,鱼又有刺,吃起来比较麻烦,有的人怕刺就懒得动筷,有的人嫌腥本来就不吃鱼,再加上人们喜欢图个吉利,希望“年年有余”,所以,在很多情况下,鱼都是吃一半剩一半。

那么在2700多年前的纪国,为什么把“食鱼无反”作为金条玉律谆谆告诫人们呢?我们应当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,用当下流行的话说,就是“穿越”到那个时代,当一回“古人”,看看当时的社会究竟是个怎样的情况。

那个年代是什么年代?秦始皇够早了吧,但我查了一下资料,纪国比秦始皇那个年代还早431—787年呢!秦始皇为什么花费三四十年、动用七八十万民夫修陵墓?烧制大量兵马俑殉葬呢?迷信嘛!在那个年代,祭天祭地祭先祖,从国家到民间都是最大的事情,凡事都要向神灵汇报请示,人对大自然是非常的虔诚,直到迷信的程度。 所以,“食鱼无反”,以此祈求“年年有余”。

另外还有个原因,恐怕还是主要的原因。纪国,东邻海洋。据考证,在春秋时期,人们已经学会借助船只进行捕鱼了,用船捕鱼,最担心的是啥?是船翻人亡!所以最忌讳说“反”(翻)字,而且直到今天仍是这样。我岳父家是威海荣成,有许多渔民亲戚。我第一次去他家时,我爱人特地告诉我这个风俗,就是怕我犯忌讳。当把鱼吃了一半,翻过来吃另一半时,他们都是说“划”过来, 而从不说“翻”过来,这显然是延续了几千年的风俗文化。现在科技这样发达了,人们都就开始远洋捕捞了,也很少发生船翻人亡的事故了,在出海前还都要举行祭海仪式,还如此在乎“反”(或“翻”)这个词,可想而知,在那个几乎是使用“独木舟”时代,人们对这个词是多么的忌讳!

也许有人说:齐国离纪国这么近,难道不知道这些风俗?常言道:三里不同俗,十里不同天。当时齐国还不够强大,纪国、莒国都挡在他东面,他只能“望洋兴叹”,对渔业文化知之甚少。那时交通条件所限,人们远距离交往很少,社会十分闭塞,纪、齐又分属两个国家,而且矛盾比较深,不了解彼此的风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。

所以,纪国把“食鱼无反”上升为国家“忌语”,以此规范人们的行为,是很正常的事,也是必然的选择。与人命关天的大事相比,浪费点鱼岂不是微不足道?再说了,公开场合不让说、不能做的事,私下里未必不说不做,这个我们不用担心老百姓的智慧。

免责声明: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!(留言删除
 
 
更多>同类行业

同类新闻
最新资讯
最新发布
最受欢迎
网站首页  |  黄页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生活号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API推送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